2024年7月,ST龙津的股价跌至1.5元时,一位河北股民逆势买入100万元。半年后,股价反弹至3元,账户浮盈翻倍。 股吧里,“真勇士”的惊叹与“赌徒”的质疑交织第二证券,这场看似戏剧化的交易,撕开了A股市场“抄底ST股”的争议一角。
“单车变摩托”的诱惑:当暴跌成为“机会”
ST龙津的故事并不新鲜。 2015年上市之初,其股价曾飙升至135元,但此后因业绩连年亏损一路下跌,2024年沦为“1元仙股”。股价已跌去98%,看似“跌无可跌”,但市场情绪却将此解读为两种极端:有人认为这是“困境反转”的信号,有人则视为“刀尖舔血”的赌博。
事实上,ST股的抄底策略在A股从未消失。技术派投资者常以“超跌反弹”为理由,通过指标公式捕捉买入信号,例如当日涨幅突破五日均价、资金流向逆转等。 但问题在于,这种短期博弈往往与公司基本面脱节。 以ST龙津为例,即便股价翻倍,其2024年三季度营收仍同比下滑34.41%,净利润亏损933万元,市净率1.01接近破净边缘。
ST股的“生存游戏”:高收益与高风险的悖论
ST股的投资逻辑充满矛盾。 一方面,部分公司可能因债务重组、政策扶持或资产注入实现逆转。 例如,某ST化工企业完成环保升级后,单季度净利润增长370%,股价从2.3元涨至7.8元;另一家ST药企因抗癌药专利转让第二证券,股价单月暴涨290%。ST股深陷退市泥潭。 晨鸣纸业被ST后,因债务逾期、账户冻结等问题,股价从高位跌去90%,投资者即便等到行业回暖,也可能因流动性枯竭无法脱身。
这种两极分化背后,是资金对“低价”与“预期”的疯狂追逐。 重整投资人常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获得ST股权,产业资本通过注入资产拉高估值,而散户往往在信息不对称中成为“接盘者”。 例如,马某曾在13元抄底龙津药业,坚守两年后股价跌至1.48元,亏损超88%。
“真勇士”的底牌:情绪、资金与制度的博弈
ST股的短期暴涨,本质是市场情绪的产物。 2024年5月,ST龙津连续8个跌停后,资金突然涌入,单日成交额暴增2500%,推动股价盘中反弹3%。 这种波动与公司经营无关,而是游资利用筹码集中度(控股股东持股超55%)制造的“击鼓传花”游戏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制度设计。 ST股的涨跌幅限制为5%,本意为提示风险,却反而成为炒作工具。 部分资金利用低流动性制造价格操纵空间,而退市规则的不确定性(如营收、净利润标准)让投资者陷入“侥幸心理”。
散户的生存法则:在“陷阱”与“机会”间寻找平衡第二证券
对于普通投资者,ST股并非完全不能触碰,但需遵循严苛纪律。
仓位控制:高风险标的占比不超过总资产5%,避免单一个股爆仓风险。
止损机制:设定15%的硬性止损线,防止退市血本无归。
基本面筛查:关注营收环比增长、债务化解进度等实质性信号,而非单纯“低价”。
政策跟踪:避开立案调查未结束、净资产为负的“高危”标的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即便是专业投资者,也难以精准预判ST股走势。 2025年4月,ST龙津股价回落至1.27元,较反弹高点3元腰斩,印证了“潮水退去”后的残酷现实。
投机or投资? 一场关于认知的较量
河北股民的“成功”,与其说是能力的胜利,不如说是运气的加持。 ST股投资本质上是一场“概率游戏”,高收益标的占比不足20%,且需在严格风控下捕捉转瞬即逝的窗口期。
市场的悖论在于,人们总渴望复制“暴富神话”,却忽视其背后的偶然性。 段永平、林园等价值投资者长期持有消费、科技龙头,收益或许不如ST股“刺激”,但胜在稳健;而章建平等人凭借对政策的敏锐洞察,在ST股中“虎口夺食”,则需要极强的研究能力和资源支持。
尾声:当狂欢散场,谁来为风险买单?
截至2025年4月21日第二证券,ST龙津的股价停留在1.27元。 那位河北股民是否已获利了结?我们不得而知。 但可以肯定的是,股市从不缺“勇士”,缺的是对市场的敬畏。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